目前分類:占卜 (13)
- Sep 14 Sat 2024 13:34
《水墨易經卡》招生訊息
~~《水墨易經卡》招生訊息~~
>
易經,或改變之書,毫無疑問地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古老、最重要的智慧和神諭之書之一。
所有深奧的中國哲學思想和洞見都被涵蓋在它智慧的教導裡。
幾千年以來,哲學家、政治領袖、科學家、和真理的追求者都在易經裡面尋求解答並找到忠告、智慧、和對自己的了解。
>
水墨易經牌占卜系列教學課程:
•《水墨易經牌》-- 初階篇(易經牌結合塔羅牌陣法)
•《水墨易經牌》-- 中階篇(加入變爻融合金錢卦法‧實戰必學課程)
•《水墨易經牌》-- 高階篇(正宗大衍揲卦法及牌卡演算法)
~~歡迎試聽~~
- Sep 14 Sat 2024 13:14
【易經文王聖卦(金錢卦)+八字課程招生講座】
【易經文王聖卦金錢卦)+八字課程招生講座】
「易經」文王聖卦是伏羲、神農、文王、周公、孔子、王禪鬼谷子等聖賢仙佛流傳下的國寶,是東方人的一部聖經,奧妙之處包羅萬象,上通天文,下察地理。
>
事業、財運、感情、健康、考運、股票、彩券、創業、人緣、轉職、官符、人生否泰、尋人、失物、遇難...等,能預知趨避之妙,扭轉乾坤,成功納福,文王聖卦教導您學會了它,一藝在身,希望無窮!一技在身,終生受用不盡!
>
人人會占卜,算命不求人!您將是未來眾人所敬慕的軍師,未來的吉凶迷惑事,自己決斷,並可預測他人,為人解惑,助人助己,交友滿天下!您將可獲得人生第二專長,永不寂寞。
>
創業求財、股票買賣、昇官考試、問病求醫、風水地理吉凶、訴訟、陰邪犯否、感情婚姻...凡天地人事物皆可預測!
>
教學特色:情境式+導演式教學推命法,突破傳統文字講述。歡迎試聽。
>
著重掌訣、真言秘法,快速記憶,輕鬆愉快!
>
採小班制,六人開班,學習效果加倍!
>
目 標:樂活人生,自利利人,建立自信,邁向成功!
>
對 象:待業者、想兼差增加收入者、想從事命理工作者、想問事者(現場卜卦、八字排盤、姓名鑑定~~名額有限~~)
>
地 址:台南市安南區府安路三段343號( 仙聖命理擇日館 )
>
聯 絡 方 式 :LINE ID:0989791591
>
指 導 教 授 :林嘉佑 老師( 象數派易學專家 )
>
簡 介: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星相學會
易卦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天機地理協會堪輿師
台南市陰陽宅職業工會會員
中華易經學院研究所碩士畢業
中華易經學院研究所─學術顧問
中華易經學院研究所─常務理事
第十一屆世界易經大會
第十二屆世界易經大會
- Sep 13 Fri 2024 16:57
【八卦廣象】
【八卦廣象】
....孔子盛贊易經“與天地準、彌綸天地之道”。易經是宇宙人生的密碼。
>
....八卦廣象,則是64卦密碼的解讀器。人之所以難解易經之義理,是忽視了象數的緣故。象數為根本,義理為花果。《說卦傳》的第八、九、十、十一章專說八卦的取象,這是周易古經64卦卦辭、爻辭,以及彖傳、象傳的根據,可以說:八卦廣象加上六爻關係就可以得出周易古經64卦卦辭、爻辭,以及彖傳、象傳。
>
....易學、山、醫、命、相、卜等學科都以八卦廣象為基礎。取象,是進入國學的捷徑。六爻關係將為你具體解說八卦廣象。
>
原文: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奼女。
>
解讀:
....說卦傳一共不到144個取象,看似複雜,實際都是從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這八種基本物象和“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這八種基本屬性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看似複雜,實際很簡單,況且在以後的64卦解讀中並沒有全部使用。學者只需通讀理解即可。
>
一、乾
....原文:乾為天,為圓,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
解讀:
....乾為天為基本象,天之形圓,故乾為圓。乾象天,天體運轉不息,故為健。天之尊高,故為首,為君,為父。天之尊貴,故為玉,為金。天之勢高,高處不勝寒,高山之巔有積雪與天相接,故乾為寒,為冰。周朝尚火德,旗幟色大赤。乾之德(屬性)為健,故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乾為天,圓而在上,故為木果。
>
發揮:
....據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載三代(指夏、商、周)以前,已有七十二代帝王封禪泰山,所以古時侯人完全曉得高山氣候。《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小咸山、狂山、姑灌之山、空桑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這些高山頂四季有雪。這應該是乾卦“為寒為冰”的由來。
>
....周朝的旗幟色為大赤,乾為大赤,乾為君,此條當為文王周公所加。
>
....乾,健,故為良馬。乾為老陽,故為老馬。骨為陽,肉為陰,乾卦純陽,骨多,故為瘠馬。天有五行之色,故為駁馬。
>
二、坤
....原文: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
解讀:
....坤為地為基本象,地順承於天,故為順。大地生長萬物故為母,為腹。大地鋪展故為布。大地運化萬物故為釜。大地含藏故為吝嗇。隧道均勻故為均。大地載物故為牛,為子母牛,為大輿。大地萬物雜陳故為文,為眾。地為萬物生養之本故為柄。坤卦至陰故為黑。
>
發揮:
....坤,從土從申,故為地,申位。申,西南也。牛在古時侯當然是負重的動物。大地也是負重的。子母牛是懷孕的牛。大地生萬物跟母親生孩子一樣,那個臍帶就是柄。
>
三、震
....原文: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途,為宗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于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
解讀:
....震為雷是基本象,基本屬性為動,引申為龍,震為東方,蒼龍星座位於東。震卦陽爻在下,象足動於下,故為足。“天玄地黃”,震為天地始交,為宗子,故其色為玄黃。旉,古文敷字,《疏》取其春時氣至,草木皆吐,旉布而生也。大涂,大路,震卦基本屬性動的引申。
>
....八卦三爻,初爻在最下邊,二爻在中,三爻在上,這是效法萬物生長自下而上的規律。震卦陽爻在初爻為初生之男,故為宗子。
>
《說文》:“躁,疾也”。震為雷、為龍,引申為決燥。竹葦生長,先有竹筍,陽剛生氣居於下也,故為蒼筤竹,為萑葦。
>
....震為雷,故為善鳴馬;震卦初爻為陽,白色,馬後左足白色為馵;的顙指白額,即的盧馬;震為動,故為作足馬。
>
....其於稼也為反生,取其始生戴甲而出。其究為健,極於震動則為健。為蕃鮮,取其春時草木蕃育而鮮明。《釋文》之注乃釋“反生”之義,“生”前“反”字不當有。所有植物發芽生長都取震卦,陽爻在下,陰爻在上,生長之象。
>
發揮:
....震為東方,東方星宿為蒼龍,甲骨文龍的寫法就是蒼龍星座的形象。震,下辰,辰,房星。辰為東方,三月。
>
古時侯人對地震的解釋
....《國語·周語》載:“幽王二年(前780)西周地震,史官伯陽父說:‘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震卦陽爻在二陰爻之下,“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史官說的恰是震卦。
>
....現代地質科學以為:地震是地球內部介質局部發生急劇的破裂,產生能量波(震波),從而在一定范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與震卦一陽伏於二陰之下卦象完全一致。由此可見古聖先賢之大智慧。
>
四、巽
原文: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發(宣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
解讀:
....孔穎達曰:此一小節廣明巽象。巽為木,木可以輮曲直,巽順之謂也。為繩直,取其號令齊物也。為工,亦取繩直之類。為白,取其潔也。為長,取其風行之遠也。為高,取其木生而上也。為進退,取其風性前卻。為不果,亦進退之義也。為臭,取其風所發也。為寡發,風落樹之華葉,則在樹者稀疏,如人之少發。為廣顙,額闊發寡少之義。為多白眼,取躁人之眼,其色多白也。為近利,取躁人之情,多近於利也。市三倍,取其木生蕃盛,於市則三倍之利也。其究為躁卦,取其風之勢極於躁急也。
>
發揮:
....乾卦初爻變為陰爻,陽為出,陰為入,進入之象;巽為風,風無孔不入,故巽為入。巽字上巳,巳位東南。
>
《說文》曰:“雞,知
>
....時畜也”,雞時至而鳴,與風相應,
>
....故巽為雞。巽二陽一陰,上廣下狹,象髀股,髀股,動於上也。故巽為股。
巽為木:風刮大樹,底下不動,上面動,恰是巽卦之象。
為風:巽,上邊二個陽爻主動,下邊一陰爻主大地,地上之動,恰是風。
為長女:陰爻在初爻,初生之女,故為長女。
為繩直:巽為木,上有二陽爻,陽主剛,象用刨子推刮木料,所以為繩直,為工。
寡發,人之頭發變稀少,頂部先謝,謂之謝頂。往往頂禿而下側仍有發,與巽卦之象相合。故應為“寡發”。
為廣顙:此完全取於卦象,巽卦上面二陽爻底下一陰爻,陽主寬,陰主窄,恰是寬額之象。
為多白眼:此亦是取於巽卦之象。離為目,目,中間為褐色瞳仁,兩側為眼白,白色為陽,褐色為陰,二陽 夾一陰,恰是離卦。而巽卦的陰爻下移,於是變成了多白眼。
>
五、坎
....原文: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于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
解讀:
....一陽位於兩陰爻間,陷之象,故坎為陷。坎主水瀆,豕處污濕,故為豕。坎為水,中陽象主流流速快,兩陰似支流流速慢。為溝瀆,水流之所也。水潤下,故善隱伏。為矯輮,使曲者直為矯,使直者曲為輮,水流曲直,故為矯輮也。坎為月,象輪,故“弓輪”也。坎以習險取“勞”義,故“加憂”、“心病”、“耳痛”者,人之勞也。
>
....為血卦,人之有血,猶地之有水也。為赤,亦取血之色。其於馬也為美脊,取其陽在中也。“亟心”、“下首”、“薄蹄”、“曳”者,馬之勞也。多眚者,車之勞也。凡馬勞極,則心亟而屢下其首,蹄薄而足曳,皆歷險之甚所致也。其於輿也為多眚,取其表里有陰,力弱不能過載也。為通,水也。月是水之精,坎為月。為盜,取水行潛竊也。其於木也為堅多心,取剛在內也。
>
發揮:
....潮汐與月感應,故坎為月。【甲骨文金文水字寫法即坎卦】:水在河中活動,中間流速大,兩岸流速慢,所以卦象為陰陽陰。
>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活動呈一線,一,指中間一個陽爻(生數一),水凝聚為雪花為六瓣(成數六)。
>
六、離
....原文: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干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
解讀:
....孔穎達曰:此一節廣明離象。“離為火”,取南方之行也;“為日”,日是火精也;“為電”,火之類也;“為中女”,離為中女:“為甲胄”,取其剛在外也:“為戈兵”,取其以剛自捍也;“其於人也,為大腹”,取其懷陰氣也;“為干卦”,取其日所烜也;“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皆取剛在外也;“其於木也,為科上槁”。科,空也。陰在內為空,木既空中,上必枯槁也。
>
發揮:
....離,麗也:陽為表現彰顯,內因外陽,盡顯于外,故為麗。
>
....離為目:眼睛中間為褐色瞳仁,兩側為眼白,白色為陽,褐色為陰,二陽夾一陰,恰是離卦之象。又離為明,惟目能見。
>
....觀察燈頭火焰,燈的火苗外焰溫度高,內焰溫度低。火焰外部與氧氣接觸充分使化學反應完全,放的熱自然就多,溫度也就越高,而火焰內部氧氣不足,所以燃燒不足溫度低。所以燈火火焰也是呈陽陰陽離卦分布。
火爐,燈泡,燈籠等皆外實內虛離卦之象。
>
....離為日:太陽的外層日冕與日心溫度很高,而日心與日冕中間的太陽表面溫度最低,也呈現陽陰陽離卦分布。
>
日古文字與離卦
....日字甲骨文是太陽的象形文字,由於是刻在甲骨上,所以外形不是很圓。金文是圓形的,由於是鑄造於青銅器上。有關日字中間的一橫或一斑點(金烏),古今專家已論證為太陽黑子。故太陽外剛內柔,也非常符合離卦的特徵。
>
....張衡《靈憲經》云:“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烏象,烏而有三趾。陽之類,其數奇。”(注:《續漢書·天文志》劉昭注引)所說“積而成烏象”,即謂太陽中的陰影,亦即黑子。清人王筠在《文字蒙求》中說:“日,日中有黑影,初無定在,即所說三足烏也。”則謂“日”字中的一橫(在甲骨文中或作斑點),是象征日中黑子,并以為三足烏就指的是黑子。此說亦為當代學者所繼續(注:蕭兵先生以為:“三足烏或玄鳥是初民用生動的神話形象反映太陽黑子活動。”(《杭州大學學報》,1979年第4期。)),並得到天文學家的支援(注:徐振韜、張培瑜、盧央:《中國日神崇拜和太陽活動現象的發現》,載《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4輯,科學出版社,1986年)。
>
七、艮
....原文: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
解讀:
....孔穎達曰:此一節廣明艮象。“艮為山”,取陰在下為止,陽在上為高,故艮象山。也;“為徑路”,取其山路有澗道也;“為小石”,取其艮為山,義為陽卦之小者也;“為門闕”,取其崇高也;“為果蓏”,木實為果,草實為蓏,取其出于山谷之中也,“為閽寺”,取其禁止人也;“為指”,取其執止物也;“為狗”,“為鼠”,取其皆止人家也;“為黔喙之屬”,取其山居之獸也;“其於木也,為堅多節”,取其堅凝故多節也。
>
發揮:
....艮卦陽爻處於三位,即最後時位,陽動於盡處必然休止,故艮為止。狗守家,能阻止外人,故艮為止。人阻攔以手,故艮為手。艮卦陽爻居於三位,為最後生子,故為少男。
>
....山,高於平地者。艮卦下二陰爻象地,最上邊一陽爻象高出平地的大山,故艮為山。下兩陰爻為地,上一陽爻為動,徑路之象。艮為山,山多石,艮為小,故為小石。門闕、閽寺,左右與上筑墻,下有門洞,上實下虛,又門闕、閽寺都有守門之人,禁止閑雜人入內,恰是艮卦之象。植物出生象震卦,生氣起於下,植物成熟時頂部結出果實與種子,成就在於上,所以象艮卦,故艮為果蓏。艮為手,引申為指。艮為果蓏,鼠以存果蓏為事,田野挖土,見蓄果蓏處必是鼠洞,故引申為鼠。
>
八、兌
....原文:兌為澤,為奼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
解讀:
....兌為奼女,兌卦陽多為陰卦(物以稀為貴),陰爻在第三爻,為最後生的女兒,所以為奼女。兌上缺,即上邊有缺損,為毀折為附決:兌為西方,主秋季,秸稈之類,易“毀折”;果實之類,則“附決”(果實脫離樹枝)。兌為澤,為巫,為羊,為說,為口舌,注解見《發揮》。剛鹵是澤的引申,澤干涸處必有鹽堿。妾是奼女的引申。
>
發揮:
....《釋名》曰:“下而有水曰澤,言潤澤也。”坎卦中間陽爻為流水,集聚為澤,故下爻中爻皆為陽爻,象水之擴張成澤也。故兌為澤。兌卦上一陰爻,中下二陽爻。陰爻主水聚靜謐,底下二陽爻主水澤照見光影。故《說文》曰:光潤也。
>
....兌卦之象似古“羊”字
>
....羊的金文與篆體,上邊是陰爻,下邊是兩個陽爻,恰是兌卦。
>
....凡有兌者,皆屬兌卦,如兌、說、悅、脫、稅等。兌為羊,祥、善、美、義、羲、儀皆從羊。兌的原始意義為巫。上古的先知都用羊祭奠上帝(至今基督教仍把上帝的仆人稱為羔羊),祥字即是用羔羊祭奠上天之義,祥,從示,示:從二,三垂,日月星也。《徐曰》二,古上字。(三垂)左為日,右為月,中為星。示,神事也。
>
....巫,《楚語》曰:“古者民之精爽不攜二者,而又能齊肅中正,其知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神明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可見巫在上古時期是偉大的先知,可以溝通上天。這十分象水澤把天空景象照到水面,所以兌為巫。兌為說,為悅,都與這有關。說話也是把某事件表達出來。悅是水面復制映象的喜悅。
>
....兌所以為澤,由于澤之德光潤照物,如表述、兌現。此象巫代上天向人宣言。故兌為說,為口舌。
>
....人民幣與日元的符號象兌為羊,兌為兌現、匯兌、稅,兌為金。
- Sep 13 Fri 2024 16:53
【易經解讀——認識六十四卦的結構】
【易經解讀——認識六十四卦的結構】
....八卦符號兩兩相重,構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畫,8×8=64。為了區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稱八卦為“經卦”。稱六十四卦為“別卦”。因此,任意兩個經卦相重疊可以得一別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經卦相重而成。故重卦畫看,一別卦由兩經卦組成:居下部分稱內卦(又稱下卦),另一部稱外卦(又稱上卦)。
>
....由於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稱呼六十四別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種自然物: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
>
....為了記住六十四卦卦象,以兩個經卦卦象稱呼一別卦。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組成的卦畫稱為否卦。天山遯可看成由乾為天、艮為山組成的卦畫可稱為遯卦。
>
....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畫、卦名、卦辭、爻辭四部分組成。形象地說,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畫如同每章的序號;卦辭如同每章的題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個小節,爻題如同每節的序號;爻辭如同每節的內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為首的兩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條爻辭。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四部分。
>
1)卦畫(卦的符號),即六條符號組成,如坤。
>
2)卦名,所在卦畫後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對卦畫最簡要的說明,它是這個卦的主題。如乾這個卦畫六個符號皆為陽,故乾有剛健之義。
>
3)卦辭,在卦名後面有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叫卦辭,卦辭是對一卦六爻總的說明。如乾後面有“元亨利貞”四個字,此就為乾卦卦辭。咸卦後面有“亨利貞,取女吉”的文辭,此為咸卦卦辭。
>
4)爻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個符號組成,每爻都有一個意思,表達這個意思的文辭叫做爻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在卦辭下,六條爻辭有“九”“六”作為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為陽爻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為陰爻依次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乾卦為例:
>
卦名:乾
卦辭:元亨利貞
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
....以上這六條文辭即是爻辭,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分別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
>
卦爻辭的結構
....《周易》卦爻辭,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說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斷語。
>
....所謂取象,就是敘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現象,以此說明一個道理。所謂斷語,就是下結論,多用吉、凶、悔、吝等辭。《周易》卦爻辭之所以要由兩部分組成,原因就是為了占問。在占問時,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先看卦爻辭取象部分,表示占問者處境,然後看判斷結果。
>
....如《大壯》六五:喪羊於易(牧場),無悔。
>
....此爻前半部分是記錄了古代發生的一件事:將羊丟失在牧場中,這是一件不好的事。《周易》作者用這件事說明占得此爻要喪失錢財,但卻又告訴人們不要後悔,不要後悔是斷語。這可能是古代發生的一件極其偶然的事,丟了羊後羊又返回,或又找到,故沒有後悔。這一爻包含這樣的意思:雖遇到丟失錢財這樣的壞事,但“無悔”。
>
....又如《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
....此爻前半部分描述自然現象:一棵枯萎的樹發了芽。又以這自然現象比喻人事,即老翁得到一個小妾,後面斷語是“無不利”,即沒有什麼不利的。這里《周易》作者選用了一個反常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作為比喻,說明占問人若遇到此爻,雖會出現反常的現象,但一切都很順利,沒有遇到麻煩。
>
....從以上分析看,卦爻辭兩部分是一種因果關係,有其前因必有其後果,但是這種因果性不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也就是說從其前因中推不出其後果,而且有許多事是偶然發生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周易》作者將這些不具有真實性,不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加以整理,作為《周易》的卦爻辭。以隱語形式普遍應用於占卜之中來預測未來。
>
....當然,《周易》卦爻辭並不是每一條都是有兩部分組成,情況比較複雜,有時沒有取象部分,直接下斷語。如《恒》九二“悔亡”。或者沒有斷語,如《大畜》九二“輿說輹”(車子與車軸脫節,指車子壞了)。也有的斷語很長,如《坤》“利牝馬之貞”(此占適合乘雌馬)。
>
《周易》卦爻辭斷語常用辭及含義:
吉(善,福祥)
利(順利,適合)
吝(很難)
厲(危險)
悔(悔恨,窮困)
咎(災患)
凶(禍殃,大的災難)
- Sep 13 Fri 2024 16:28
【占卜的錯誤認知】
【占卜的錯誤認知】
占卜(英語:Divination)是藉由所謂超自然或以術數運算方法來推測未來或探究事物的神祕學活動,但是占卜也有部分爭議,有部分人認為占卜是不合理的,都是沒有根據的騙術。一項始於1958年、針對2000多名在英國倫敦一帶出生且出生時間彼此只差幾分鐘的人做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這些人彼此間在性格、職業、智能、焦慮等級、各項技能的能力各方面的表現,皆不相似,而根據占星術的理論,這些人在這些方面應該彼此會非常相似;另外對於700多名占卜師的研究顯示,儘管這些占卜師對自己的預測相當有自信,但他們的預測結果並不優於亂猜所得到的結果。
>
另一方面,研究顯示,人們在面對未知壓力時會變得較為迷信,因此更可能尋求占卜等被視為迷信的手段來解決問題;此外,幾乎所有的社會都有某種形式的占卜,可以說碰到問題時求神問卜是普世文化現象,是所有社會當中都存在的一種迷信。又或者,占卜亦有觸機之概念,因此不同人在不同時空,遇到的占卜師,得到的結果亦可相異。
>
以上是維基百科解釋,最後一句得到的結果亦可相異應該改為亦可相同,占卜是一種預測學,眾所皆知的塔羅牌就是一種占術,最高階的占卜術就是運用塔羅的個人牌義為原則,占卜的結果是要一樣的才是有依據,比如說一個人去抽血他是A型,另一個也是A型但你不能把測量出A型的說成是B型或是什麼A+A-,那是沒道理的。
占卜也不是要來預測說準或不準的,而是提供你一個參考方向,自我修正,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加完好,所以有人說哪裡很準,聽聽就好,通常他們算未來都不準,只是抓一個心理戰而已!
- Sep 13 Fri 2024 15:56
【抽籤詩的正確步驟】
【抽籤詩的正確步驟】
想以抽籤詩的方式來求助神明,先決條件就是抽籤詩的程序要正確,一旦程序錯誤了,所抽出來的籤詩就一定會錯誤,而抽出來的籤詩如果錯誤,解籤詩就一定也是錯誤的了。
1.點香跟神明稟告你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農曆為佳,若是國曆請務必講明)、住址,以及心中所要求問的事情,記得要清楚描述問題,並設定幾個選項。
2.等待三分之二炷香或一炷香(約四十分鐘),讓神明徹底調查一下問題的原委。
3.一定要先問過神明是否賜籤詩才能抽,否則得出來的答案容易不準:問神明是否要賜籤詩回答的同時,亦可以先決定好「抽籤配對」,如果神明以三個聖筊回覆,才能抽籤。
4.抽完第一支籤後,要向神明確認是否是這支籤(一定要連續三個聖筊才可以)。
否:請將這支籤放到一旁(勿投入籤筒中以免重複抽到),再次抽籤,接著詢問是不是這支○○籤,直到擲出三個聖筊為止。確認是否是該支籤時,一定都要連續擲出三個聖筊才算。
- Sep 13 Fri 2024 15:24
易經64卦 卦義整理,僅供參考。
易經64卦 卦義整理,僅供參考。
>
1.乾 光明但要謹慎,慎防小人。老闆。頭頭。天生的。大環境。
2.坤 大地。聚集大地之氣,開始擴展。人和很好,心量很大。
3.屯 累積(了一定能量),即將發動。
4.蒙 萌也。事情複雜朦朧,可喜的是有一點眉目了。往前則愈明。
5.需 需要幫助或預做準備。
6.訟 心裏不滿導致口舌之爭或冷戰。
7.師 率眾打戰,爭鬥。成見。
8.比 親密,跟隨。
9.小畜 已小有積累,並有繼續積累的能力,要珍惜,要感恩才能有效持續。
10.履 要親自執行(通常有問題)。事情已上軌道。
11.泰 穩定平和舒泰。目前不錯,未來也看好,但切忌懈怠。
12.否 已到臨界點,視變卦決定動靜。
13.同人 同僚,同夥。同行。同道。
14.大有 實質有並有持續有的能力。
15.謙 謙者無我能成。表面看起來很好,但有些細節可能有問題。
16.豫 猶豫,提醒要做決定(做或放棄)。
17.隨 事已變化要隨機應變。
18.蠱 意識比較混亂,要靜下心來等待靈感的垂青或找人幫忙。
19.臨 臨近或已發生,事件已在延展。
20.觀 現象複雜要靜心觀察。向內在去求。
21.噬嗑 咬住,進退兩難,動彈不得或唇齒相依。
22.賁 粉飾,打扮,虛有其表,強調注意回歸本質。
23.剝 剝落,剝離,本質徹底改變,破壞性的變化。
24.復 反反覆覆。複雜,要換位思考才可望解決。
25.無妄 看起來没有希望,但找出原因徹底改變,還是有希望力挽狂瀾的。
26.大畜 累積已足夠可行動了,不要再等。
27.頤 頤養心性。照直覺往前走,要有信心,勇敢承擔。
28.大過 目前雖然非常不好,但下定決心還是有轉圜。
29.坎 關卡,要有求生意志,要求助。
30.離 火,增溫,變好,圓滿,事情逐漸明朗。
31.咸 感應。天災人禍經過努力後還是無法改變的挫折與無力感。
32.恆 往好的方向穩定發展,但要保持初心。
33.遯 遯逃。不要執著,要放下。
34.大壯 穩固壯大,但要注意隱藏的危險。
35.晉 如大日般平穩地向上。
36.明夷 一片黑暗,要求光明。
37.家人 親人。如親人般。
38.睽 睽違。不符合主觀的期待,要找有智慧的人協助。
39.蹇 不順。同時做太多事,不平衡,要放下一部份,要做出抉擇。
40.解 解決,事情已解決可以放下。懈怠。
41.損 損失。
42.益 增益。要做的事與想法是對的,但去實行才能驗證。事情進一步的發展。
43.夬 機不可失,要下決心去做。抉擇。
44.姤 事情的好與壞都已產生,要有定力頑強地熬過就會看到希望的曙光。關係密切但複雜。
45.萃 雜草。雜亂,超過負荷,要單純。
46.升 上升,流動性快者(如,股票)上升速度快,需累積者速度就會慢一點。
47.困 困住。因資源不足而困住,缺什麼補什麼就能脫困。
48.井 穩固,固定。穩定了,守著這一口井,不想改變,相當消極。或在人生路口徘徊。
49.革 改變。革新。
50.鼎 鼎然有成,有一定好的基礎後,更積極穩定的向上。
51.震 地震。震盪。震憾。超過預期。.
52艮 山。阻礙。固定難更改,但心態可以改,繞過去就好,不要硬拼。
53.漸 逐漸。事情在逐漸變化中。
54.歸妹 精神正在掙扎。強調回歸本心。嫁女兒。
55.豐 事情往多方面發展。豐富。
56.旅 需要奮戰。一種不穩定狀態。
57.巽 風。事情一直在變化中。
58.兌 沼澤困境。雖暫時陷入困境,但若有勇氣與智慧則兌中有吉。
59.渙 渙散, 無法腳踏實地的進行。事情已成,錢財慢慢地流露出來。
60.節 調整。節制。我行我素不顧別人想法,人和不好, 當注意人和。做事情分段處理別衝太快。人生境界上升到一個階段。節節高升。
61.中孚 不上不下,開始懶散懈怠不積極,要加油才對。
62.小過 已出現小問題 要趕快防微杜漸,推諉卸責就會變成大過。
63.既濟 事情已往好的方向發展,但要維持。
64.未濟 不足,準備不足,要補足才對。
- Sep 13 Fri 2024 14:18
【失傳已久之大衍卦完整重現】
【失傳已久之大衍卦完整重現】
易經繫辭: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有興趣學習大衍卦的朋友,快速教會大衍卦,可以紙筆輔助紀錄也會教您如何腦海內運算,無須紙筆紀錄,可以清楚記下十八變而成卦的順序,六爻卦有262144個排列組合而成,有49策揲蓍法加上老師最新改良48策揲蓍法,分析其差異變化,結果比較!
>
易學深入研究,數的變化推演,占卜解析回歸到易經的本質上探討,提升文化水平,充實生命內涵價值,將形而上的哲學思想溶入您的生活中,運用占卜解開你心中的各種疑惑事,體悟人生大道!
>
如果有任何命理學習上的問題瓶頸都可以諮詢。
象數派易學家,哲學研究,學理至上,歡迎參考比較!
- Sep 13 Fri 2024 14:15
【榮格與易經二】
【榮格與易經二】
榮格則根本否定了科學只能有一種形態的觀點。他所說的"科學原理完全不同",是指建立科學理論的思惟方法和認識選擇存在根本差異,它們是產生不同科學形態的基礎與原因。榮格進一步指出︰
>
我們的科學是建立在以往被視為公理的因果法則上……我們沒有充分體認到︰我們的實驗室裡,需要極嚴格的限制其狀況後,才能得到不變而可靠的自然律。假如我們讓事物順其本性發展,我們可以見到截然不同的圖像︰每一歷程或偏或全都要受到幾率的干擾,這種情況極為普遍,因此在自然的情況下,能完全符合律則的事件反倒是例外。正如我在《易經》裡看到的,中國人的心靈似乎完全被事件的幾率層面吸引住了,我們認為巧合的,卻似乎成了這種特別的心靈的主要關懷。而我們所推崇的因果律,卻幾乎完全受到漠視。我們必須承認,幾率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人類費了無比的精神,竭力要擊毀且限制幾率所帶來的禍害。然而,和幾率實際的效果相比之下,從理論上考量所得的因果關係頓時顯得軟弱無力,賤如塵土。[1](第206-207 頁)
>
我們知道,精確具體的因果關係,只有在嚴格限制的實驗室裡才能弄清楚,也只有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才能準確地重複。然而在自然不加限制的條件下,也就是"讓事物順其本性發展",那麼在實驗室得到的嚴格的因果律則,則不可能以純然標準的形態顯示出來,因為在自然的狀態下,事物必定受到來自內外環境的多方面元素的隨機干擾。所以,越是在嚴格條件下獲得的越是精準的規律,在自然狀態下就越是失去效驗。
>
當然,如果能夠透過建立工廠或其他模式,使條件符合要求,嚴格的因果律無疑可以被我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正是主要在這樣的領域充分地發揮著威力。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裡,人類真正能夠控制並允許控制的領域是很有限的,而根本不能控制,或在長時期內不能控制,或本不應當控制的領域則要廣大得多。這些領域裡的事物和變化隨時都在影響著我們,關聯著我們,無疑須要認識,須要應對,須要掌握它們的規律。而這些事物正為中國式科學所關注。
>
榮格指出,西方科學以因果律和實驗方法為主要基礎,而中國人則著力研究自然狀態下的規律,因而各自建立了不同的科學。這一見解十分精辟。榮格關注的同時性現象,中國人研究的各類感應,都是在沒有人為限制的情境中出現的事物。《周易》經傳、孫子兵法、中醫藏象經絡學說、氣功養生、中國生態農學、中國環境風水學、中國災害學,等等,都是對相關對象在自然狀態下所現規律的研究。老子說︰"道法自然。"這四個字乃是對中國科學精神和中國科學方法的最高概括。榮格準確地揭示了中西科學思惟差異的根本點,這不僅對深層心理學的研究,而且對《易經》的現代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
榮格用同時性原理來解釋《易經》筮法,強調在揲蓍起卦的過程中,問卦人的潛意識的調動起重要作用。榮格透過他豐富、可靠的心理治療經驗和觀察記錄,印証了《易傳》所論"同氣相求","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真實性。這為我們從科學的意義上重新認識和評價中國的氣學,以積極肯定的態度去研究心與氣的關係,提供了可貴的材料,拓展了研究的空間和方法,給予了有力的支撐。他的同時性原理啟示我們,氣學與心學實際上與潛意識有著緊密的關聯,潛意識應當成為重新研究心與氣的切入點。
十分明顯,《易經》所涉及的博大內容,氣的現象與原理,遠遠不能為同時性原理完全概括和說明,榮格也只是力求以同時性來解釋起卦為何可以靈驗而已。但是他睿智地指出《易經》代表了另一個科學系統,則無疑是對科學史和科學觀的重大貢獻。
>
。「生命就像以根莖來延續生命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見、深藏於根莖的;露出地面的部分生命,只能延續一個夏季,然後凋謝。然而,我從未失去的是埋藏於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它持續地在永恆的流動中生存;我的夢境、各種幻覺猶如火紅的岩漿,於是,我欲加工的生命在其中被賦予了形狀。」——榮格
>
夢與內在的對話
>
讀《榮格自傳》,對這位奧國分析心理學大師(C. G. Jung, 1875-1961)的作夢能力真是嘆為觀止。自己曾經有好一段日子沒有夢,讀完這本書雖然恢復作夢,仍只是偶然得之,且只能拾得零星片段。羨慕榮格可以作那麼多精緻複雜的夢,更羨慕他可以把夢也當作追尋人生真理的利器。
在夢裡,榮格可以找到思考已久之問題的答案,可以同步感應親友的動態,可以預見未來的訪客,甚至可以預感戰爭的場景,這些夢,既不侷限於自體,又能夠穿透時間和空間,時大時小,時近時遠,甚至好像有幾分操縱自如。
按照榮格自己的解釋,潛意識(unconsciousness)裡儲藏了諸如對苦思不解問題之答案,還貯存有創意、靈感、直覺和超感覺力等高層次的意象與資料。這些資訊並不存在於意識層面。在正常清醒的狀況下不會被運用到,卻可以在夢中展現。榮格強調,雖然很多夢在表面上看起來不完整、不合理、沒有意義,其實只要反覆而徹底的加以思索,它從潛意識世界攜帶出來的秘密終將明朗呈現。當深鎖在潛意識裡的訊息被夢釋放出來,榮格稱之為「內在對話」。
>
夢與腦波
>
榮格認為夢是自主出現的,沒有人能夠製造夢,但一般人多少會有夢。假使一個潛意識的意象太強卻無法被挖掘出來,自我與潛意識之間出現鴻溝,長期下來便可能罹患精神官能症。
作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腦波來說,一個人在思考或接受意識界訊息的時候,可測量道的腦貝塔(β)波振幅會加大,但作夢的時候低頻率的係塔(θ)波加大,而冥想時除了有係塔波,還有更低頻的得爾塔(δ)波出現。要言之,腦波在不同的意識狀態中呈現不同的組合,清醒時可能只有貝塔波在活動,作夢(冥想)時貝塔波的活動降低,係塔(得爾塔)波的振幅則會加強。
關於腦波與潛意識,唯心論的新時代(New Age)運動者有一套理論。他們認為意識之外的高層次訊息由係塔波或得爾塔波所攜帶。然而若要把這兩種腦波與代表意識活動的貝塔波溝通,必須借住阿爾法(α)波。阿爾法波的頻率介乎貝塔波與係塔波之間,是意識與潛意識界之間的橋樑,它可以把潛意識中的素材提升到意識表面,使一個人記得夢的內容,或至少記得曾經作夢。所以,阿爾法波和係塔波(或得爾塔波)都必須足夠強大,才可以把潛意識的內容挖掘出來。
正統科學家的發現有所不同(科學家們對這些結果也不無爭議)。實驗中發現,煉氣者在行氣時阿爾法波振幅加大,在心電感應的時候卻大幅降低﹔在至深入定時,除了阿爾法波大幅降低,其他低頻腦波也都安靜下來。研究者的解釋是當大腦的活動降低,某些訊息可以被隔絕掉,另一些較微弱而微妙的訊息卻因此容易被接收。換言之,與超感知覺有關的微妙訊息獨立於阿爾法波、係塔波或得爾塔波的活動之外,且必須在各種腦波都被抑制以後才會顯現。中國人在古代即有類似的觀察。莊子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真人是指超越物我,無待於外物而心靈自然逍遙的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清醒時的情形,大概可以推測他在睡眠時腦波十分安靜,近乎入定,如此他才能接收到各種自我以內或以外的微妙訊息,以超越有形的自我。
在榮格的時代腦波實驗並不流行。不過,他曾自述有時候會藉作瑜珈來平靜心靈,以潛入潛意識中,讓種種意象浮現,但他特別著意不繼續深入,以免諸般意象消失。這句話顯示榮格所談的潛意識與得爾塔波和係塔波的活動有關,而非指萬法皆空的入定狀況。然而,榮個的超感能力與他的宇宙人生觀既宏大又微妙,與古今中外許多人在入定中或入定後靈光一現的經驗相似,應該已經接近了超出腦波測量以外的真人的境界。總之,作夢、冥想、入定,與腦波的關聯恐怕很複雜,不能下簡單的結論在科學家對此作出更嚴謹的驗證與分析之前,我們先探討一下究竟什麼是潛意識。
>
夢與潛意識
>
榮格把潛意識分為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兩種。個人潛意識是由那些一度被意識到,但又被個人忘卻的心理內容構成的資料庫。換言之,個人潛意識是由個人經驗以內的資訊所組成的。集體潛意識的觀念是榮格的創見,它同樣是指一個資料庫,儲藏的是從來不曾被意識到的心理意象。榮格認為人的心理是透過進化而預先確定的,個人因此與往昔有所連接,甚至接收到同在這個廣大系統之中有關其他人其他事的資訊。這些超出個人經驗的、普遍的、永恆的資訊,構成了集體潛意識。
兩種潛意識的內容不同,但是都持續在發展中。由於兩種潛意識都不像意識一樣受限於此時、此地,因此比有意識的心理具有更好的信息來源。一個人若能與潛意識溝通成功,就不難穿透時空,接收到他人未必接收得到的微妙訊息。榮格自己就擁有他心通或未卜先知的能力,他曾一語道出初識者的過去,還曾經向佛洛伊德預告過地震。撇開這些超能力不談,榮格所以成為一代思想巨人,與他能夠充分整合這兩大資料庫的能力必然有所關聯。
潛意識的資訊如此豐富,有些人卻無法與潛意識溝通。溝通障礙可能是因為後天習得的經驗太少,以致潛存於潛意識的意象無法具體表現出來,也可能出自生理或心理的種種原因。對於這些溝通障礙者,榮格以心理分析的技巧來協助他們解放潛意識裡的訊息,並幫助他們正視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有趣的是,儘管榮格自己善於冥想,也曾舉辦過拙火(Kundalini yoga)研討會來探討自發性的個人內心體驗對心理治療的意義,但由於時空的差異,他似乎沒有把教導病人靜坐、冥想,或者煉氣當作一種治療或者預防的手法。這是相當可惜的。話說回來,雖然今天有不少人已接受了腦波可以訓練的說法,並且也掌握了靜坐冥想的方法,人們與潛意識溝通不良的問題似乎並未顯著減少,這又是為什麼呢?
>
夢與精神荒原
>
其實,榮格認為與潛意識溝通的最大障礙,在於人往往不願意認真、誠實的面對自己人格的核心與內心最深處的體驗。一個優秀的心理治療者可以採用心理分析的技術來協助釋放潛意識的資訊,但仍然需要被治療者自己願意走向潛意識為他指明的道路,並承擔跨越門檻以後一切的風暴。
在一個講究理性而相對不重視內心體驗的世界裡,人習慣了生活在安全、熟悉、封閉的意識範疇當中。但是在這個畫地自限的世界裡,人能擁有地位、婚姻、名譽和財富,卻仍然感到不幸福,因為他不一定擁有充實的生活內容和意義,且不一定能夠在現有的並範圍內找到答案。這是中年人常發生的問題。一般人在青年時期把心理能量過度投注在有形的成就上,到了中年,物質的目標實現了,心理能量卻失去了戰場,因而造成精神的空虛與自我的瓦解。
與潛意識溝通是拓展眼界、走出侷限的主要方法。一個人可以透過體驗內心的存在來理解個人的價值和意義。然而,潛意識的世界雖然遼闊,卻是個別、不確定、無例可循的。當一個人決定對自己進行精神的探險時,等於走進一個歌德在《浮士德》中寫到的「無人涉足、無人通行的區域」。這裡廣大無邊,一個人可以享受到主動追求答案的自主與自由。但是這裡沒有路標,也沒有遮封閉雨的所在,如果沒有勇氣和毅力來面對各種未知的危險與痛苦,就隨時可能退縮,把自己鎖回原來狹窄的精神生活。一個世界像溫室,安全卻很快面臨極限﹔另一個世界像蠻荒,陌生不確定但是充滿自由與希望。
榮格並不反對別人駐足在意識的世界裡,他自己卻顯然選擇了勇往直前,走入潛意識的荒原。
>
夢與曼陀羅
>
一旦論及潛意識的內涵,就自然觸及生死大事。榮格認為分析心理學屬於科學研究,不帶有哲學意義。但是他的生死觀卻富含強烈的宗教意味。以佛學的語言來說,個人的潛意識相當於六識之外的末那識,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執著於自我這個念頭。與生俱來的集體潛意識則近乎能藏、所藏、執藏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中貯藏了萬法種子,歷劫生死流轉、永不滅壞﹔而集體潛意識中貯藏的則是大量初始的或本元的潛在意象,也就是榮格所稱的原型(archetype)。
佛家以十二因緣來描述阿賴耶識在業力支配下的生死流轉。榮格認為潛意識是不斷進化的,也是不完善的。人死後為什麼會一而再的投身三次元的生活而不直接進入一個靜止的、永恆的、類似於天堂的終點,就是因為這個人在前世有許多未解答的問題,只要這些問題存在於潛意識中,人就必須不斷的投入下一世,繼續學習,繼續追尋。這就是輪迴的理由。
當所有的問題都被解答,潛意識達到完美完善完整,一個人就可以與無線和恆久產生聯繫,此時靈魂無須再被安置,潛意識也不必繼續轉世。這種解脫的狀態稱作「自體的完整化」(individuation)。榮格曾自發的畫出代表自體完整性的曼陀羅(Mandala)的圖形。曼陀羅是許多文化裡頭共通的象徵,在圓形當中帶有一個四方的結構。榮格認為曼陀羅是「成形,變形,永恆心靈的永恆創造」,也是「一切道路的代表,是通向中心點,通向自體完整化的道路」。
榮格在讀過道家經典《太乙金華宗旨》之德文譯本《金花的秘密》(韋爾黑爾穆R.Wilhelm譯)後,發現觀念不謀而合。太乙金華宗旨用榮格的術語來翻譯,其實就是自體完整化的過程。太乙是元神的另一名稱,與後天的思慮、情感、意識相對,指人在一念未生之時,未受情緒、知覺干擾的寂定心體﹔而金華即金花,指道家的金丹,或榮格的曼陀羅。因此,所謂金花的秘密,在道家指煉丹之道,以及找回元神並提昇元神至靈明虛空的方法,在榮格則是指自體的完整化。兩者雖然在過程上未必相合,卻同樣以回到一個心體空虛而靈明完整的初始狀態為目標。榮格對該書的評注(commentary)成為書中重要的一部份。德文版後來譯為英、日文等多種語文,日文版的《煉金丹的秘密》又在近幾年回譯為中文的《太乙金華宗旨今譯》(可惜在輾轉相譯中,榮格的評注並未得到完整的保留)。當修道者再研習丹道典籍時,他可能不知道,通過人類共有的一個集體潛意識,他已然穿越時空,閱讀到了榮格的心靈。
>
夢與宇宙人生
>
榮格雖然不曾著意於道家的修煉,或許是因為對《易經》與煉丹之說心靈相通,對佛學、瑜珈等東方哲理也頗有認識,便不知不覺走上了同樣的大道。綜觀榮格的內心之旅,他不僅完成了潛意識充分發揮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他輕易跨越了古今的阻隔和東西的距離,展示出一種無限的可能─不管是坐禪也好,修道也好,作夢也好,甚至對人生的好奇也好,的確是條條大路通向一個廣闊無垠的宇宙生命。
宇宙生命畢竟是一個龐大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多年前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一個電視訪問中,榮格被問到是否信仰上帝。他回答,「我知道。我不必相信。」(“I know. I don’t need to believe”)然而,縱使他自認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洞悉了宇宙的秘密,他的自傳透露出他終其一生仍然不斷的掙扎在深沉的困惑與無盡的焦慮之中。當一個人為了更加接近真理,選擇走入未知的荒野去從事精神探險時,外在的孤立與內在的衝突,或許是無可逃避但甘願付出的代價。
好奇的是,當這一世的形體化作了虛無,榮格是不是在新的回合裡繼續作著宇宙大夢,還是已經永遠超越了解脫的界線?
- Sep 13 Fri 2024 14:12
【榮格與易經一】
【榮格與易經一】
內容提要:
>
榮格在《易經》的影響下提出了具有重大理論價值的"同時性原理",這是一種與因果律完全不同的普遍性聯繫。本文介紹了榮格的這一原理,依據《易傳》的相關論述對其作了深入剖析,並進一步用"同氣相求""同類相動"的道理,對同時性現象,包括占筮過程作了新的解釋。文章認為,榮格在肯定《易經》科學價值的同時,正確地指出了《易經》所代表的中國科學與西方科學在思惟模式和認識方法上的根本區別。
>
一代心理學大師凱爾.古斯塔夫.榮格(C.G.Jung,1875-1961)與《易經》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西方學人中,像榮格這樣理解《易經》並深受其影響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榮格關於《易經》的論述,非常值得心理學和哲學工作者關注。
>
一、《易經》深深觸動了榮格
>
榮格是瑞士的一位精神病學家,早年從教於蘇黎士大學,並擔任蘇黎士大學神經病診療所的進階醫生,對東方哲學與修煉極感興趣。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與東方思想不斷對話的一生。榮格曾犀利批評當時的學院心理學,是過分強調理性因而束縛人們思想的唯理智主義。
>
榮格準確領會中國道統文化,與衛禮賢(Richard Wilhelm)的幫助分不開。衛禮賢居留中國長達20年之久,深通中國古代哲學,還將《易經》譯為德文,當時被認為是最好的德文譯本。1920年榮格與 衛禮賢相遇,成為學術至交。可以說,榮格最有原創性的一些理念,都與東方思想有關。榮格自己也承認,他的某些觀點根本上源自東方思想的啟蒙,最明顯的例子 莫過於"同時性原理"之於《易經》。榮格對他晚年才敢公然提倡的這項原理非常重視,因為如果同時性原理可以成立的話,那麼人類建構知識的基本設定--因果律,就要受到很大的挑戰。榮格認為同時性原理除了可以從心理分析的案例中獲得佐証外,主要是《易經》提供了最為完美的理論基礎及程式運作。
>
榮格全面研索《易經》,開始於20世紀初的一個夏季,他決心要弄明白"《易經》中的答案是否真有意義"。當時,他被自己所見到的"驚人的巧合"迷住了︰他發現答案有意義乃是常例。從1920年,榮格開始在治療中採用《易經》中所描述的方法,療效甚顯。到1925年,榮格的非洲之行結束,他已經完全熟悉了《易經》,並對其富有意義的答案毫不懷疑了。關於如何占問《易經》和對所得答案如何評價,榮格有過這樣的描述︰"我只是將三枚小銅板輕擲空中,然後它們掉下、滾動,最後靜止不動,有時正面在上,有時反面在上。這種技巧初看似乎全無意義,但具有意義的回應卻由此興起,這種事實真是奧妙,這也是《易經》最傑出的成就"。[1](第214-215頁)榮格極高地贊譽《易經》︰"很可能再沒有別的著作像這本書那樣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生動氣韻。"[2](第208頁)
>
二、同時性原理與占筮
>
榮格對《易經》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定的心理狀態下透過占筮得出與實際情況相符的結論乃是常有的事,這與他多年的個人經驗和臨床所看到的情況--潛意識中浮現出的心理事件有時會以意味深長的模式與外部事件相巧合--正好吻合。所以,他認為正規的占筮活動可以將人的潛意識以象徵的形式展現出來,從而顯示出心理世界與現實世界奇妙的對應性和平行性--這是一種與因果律完全不同的聯繫,榮格稱之為"同時性原理"。榮格相信,在宇宙大化的漭漭過程中,因果聯繫不過是事物普遍聯繫的一種,此外還有別的聯繫,例如,萬物在連綿不斷的時間之流中並排地進行著,其中有些東西在許多地方基本上同時出現,它們可能是思想、符號、心理狀態、某個數字、某種物品……等等,儘管性質不同,形態不同,卻有著相合和等價的意義。由於它們分屬各自獨立的不同的時間演進系列,出現下不同的地方,不可能發生因果性的聯繫,卻有著巧合性的對應關係,榮格將這類現象稱作"同步"或"相對的同時性",認為這種現象受制於同時性原理。
>
為了說明"同時性"的確切涵義,榮格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那是他在為一位年輕的女患者治療時發生的真實事情,榮格記述道︰"她儘管做事想扣兩端以執中,諸事求好,結果總是做不到,問題的症結在於她對事懂得太多了。她受的教育相當好,因此提供了她良 好的武器,以完成此種目的--意即一種高度明亮潔淨的笛卡兒式之唯理主義,對於實在具有永無差忒的幾何學之概念。我曾數度嘗試以更合理的態度,軟化她的唯理主義,結果證明無效之後,我不得不盼望某些不可預期而且非理性的事情會突然出現,如此方可粉碎她用以封閉自己的理智之蒸餾作用。某天,我恰好坐在她對面,背依窗戶,聆聽她不絕的陳述。前晚,她作了一場印象極為深刻的夢,夢中有人贈她一只金色的甲蟲--一件很貴重的珠寶。當她正對我訴說其夢時,我聽到 背後有輕拍窗戶的聲音,我轉過頭來,發現窗外有只相當大的昆蟲正在飛撞窗櫺,試圖進入這黝黑的房間。此事頗為怪異,我立即打開窗戶,在昆蟲飛進之際,從空中抓住了它,是種甲蟲,或說是種普通的玫瑰金龜子,它那種黃綠的顏色與金色甲蟲極為相肖,我將之交給我的患者,並附數語︰'這就是你的甲蟲。'此一經驗洞穿了她的唯理主義,打碎了她理智抗拒的堅冰,如今治療可持續下去,且成效顯著。"[1](第240-241頁)
>
榮格將女患者夢中的珠寶贈品--金色甲蟲與談話過程偶然出現的活的"玫瑰金龜子",視為有"同時性"關係的兩個事物,並認為這類有意義的巧合事例數不勝數。它們各自演進而平行,在不同的場境、以不同的模式基本上同時出現,即︰意味深長地"巧合"。
>
筆者依據自己的經驗認為,榮格所說的共時性現象確實存在。如夢中遇到某位從未見過面的人,後來見面時發現那人果如夢中的模樣。又如夢中考試的試題與第二天考場上的試題一般無二……等等。這一類的事情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遇到,更不是隨時隨地可以出現,但某些人關於這類事件的親身感受也絕非杜撰或虛妄。
>
榮格認為,同時性現象不屬於因果關係,"但他們之間必定存在著別的某種聯繫"。就是說,同時性現象的出現一定有它的根源和道理。對此,榮格沒能給出周全的實證性的解釋。事實上,這正是擺在當今科學和哲學面前的一項有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首先是應當勇敢地、實事求是地承認這類現象的存在。榮格正是這樣做的︰他長時期關注這類現象,並儘可能地給予理性的理解。他說︰"藉著因果律,我們可以解釋兩相續事件間的聯接關係;同時性卻指出了在心靈與心理、物理事件間,時間與意義上都有平行的關係,科學知識至今為止,仍不能將其化約為一項共通的法則。同時性這個詞語其實一無解釋,它只陳述了有意義的巧合之興起,就其本身而言,此種巧合之發生可以說是偶然的,但它既然如此不可能,我們最好設想它是立足於某種法則,或是奠基在經驗世界的某些性質上面。然而在平行事件間,卻發覺不到因果連接的痕跡,這正是它們所以具有概然性質的原因所在。在他們之間唯一可以認定,也唯一可以展示出來的環扣,乃是一種共同的意義,也就是一種等價的性質。古老的符應觀即建立在這種聯結的經驗上面--此種理論在萊布尼茲提出'預定和諧'之理念時,達到了尖峰,但也在此暫告一段落,隨後即為因果律所取代。同時性可說是從符應、感通、和諧等荒廢的概念中,脫胎而成的現代詞語。它並非奠基於哲學的設準上面,而是根據實在的經驗和實驗而來。同時性現象證實了在異質的、無因果關聯的過程中,盈滿意義的等價性質可同時呈現。換言之,它證實了觀者所覺識到的內容,同時可由外在的事件展現出來,而其間並無因果的關聯"[1](第247-249頁)。從榮格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世界上存在著的各種相對獨立的系統,鑑於宇宙形成過程的統一性,先天決定了它們在功能架構和資訊傳遞上有同步共振的關係,因而在這些不同的系統中,可能會有一些具等價意義的事件在平行營運。其中包括在人的潛意識(無意識)中,有可能出現一些意象、思想與外界發生的事件,或別人心中產生的意象、思想相吻合。然而這些並行的系統畢竟各自獨立,互不相干,沒有因果聯繫,所以這種等價意義的平行關係只具有概然性質。
>
在榮格看來,在既有的西方哲學理念中,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似乎最有利於說明同時性現象。萊布尼茲認為,構成各種複合物的最後單位是真正單純的存在,稱"單子"。"單子"是精神性的存在,有"知覺"和"慾望"。每一單子都憑其"知覺"而能夠反映整個宇宙,就像鏡子照物一般。單子的知覺水準有高低,因而由單子構成的事物就分出等級。構成無機物的單子"知覺"模糊,水準最低。動物則具備有感覺的"靈魂", 人更有理性的"心靈"。最高的單子是上帝,上帝創造了其他所有的單子。依照萊布尼茲,單子之間相互獨立,但由單子構成的事物卻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組成統 一和諧的世界整體。上帝在創造單子時已事前規定,令它們在發展過程中自然地保持一致與同步。這就是所謂的"預定和諧"。
>
榮格揭示的同時性"巧合"現象與萊布尼茲的"預定和諧"理念相符合,而"人是小宇宙的想法",也"反映了天地間有種預定的和諧"[1](第248頁)。所以在榮格看來,"預定和諧"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可惜的是,在萊氏之後,人們只關注因果必然性,"預定和諧"則被冷落一旁。同時榮格也強調,他的"同時性"概念,"可說是從符應、感通、和諧等荒廢的概念中,脫胎而成",但是,它絕非源於某種哲學的設定,而完全根據於實在的經驗和實驗。
>
現下,再回到《易經》。榮格認為《易經》的筮法與占問過程正是同時性現象的體現。儘管拈取蓍草或拋擲硬幣以起卦的方法,純屬偶然,但是這並不妨礙所得卦爻的涵義,與起卦人主觀所要了解的事件在性質上相契合。榮格說︰同時性原理認為"事件在時空中的契合,並不只是幾率而已,它蘊涵更多的意義,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巨視的諸事件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觀察者主觀心理狀態之間,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關係" [1](第209頁)。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觀察者如何透過"隨機"起卦,卻能使所起卦爻的涵義與自己主觀所希望了解的客觀情境相契合呢?榮格的回答是︰"《易經》認為要使同時性原理有效的唯一法門,乃在於觀察者要認定卦爻辭確實可以呈現他心靈的狀態,因此,當他投擲硬幣或者區分蓍草時,要想定它一定會存在於某一現成的情境當中。"[1](第210頁)這就是說,觀察者只有透過堅定誠信的心念來實現卦與事的契合,此乃"唯一法門"。
>
榮格反覆指出,同時性現象不是因果必然性聯繫,"它們之間必定存在著別的某種聯繫"。那麼究竟是 什麼聯繫使它們"巧合"?榮格傾向於用"平行""同步"作解,對深入認識這類現象有積極意義,不過從根本上說並沒有超出對同時性現象的描述。而且,用"平行""同步"則難於說明起卦。他出於經驗事實,強調心理狀態在起卦中的關鍵作用,是正確的。那麼,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麼?為什麼起卦之人憑借堅定誠信就可能在隨機狀態下,使所起之卦與占問之事相契合呢?或者說,為什麼所起之卦有可能以象徵的形式,展示起卦之人與占問之事同步而行的潛意識呢?原來中國人有自己的一套解釋,那就是︰"同氣相求,同類相動。"
>
中國古代學人早已注意到榮格所說的同時性現象,並做了大量研究。許多古典文獻中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如《呂氏春秋 . 精通篇》寫道︰
>
人或謂兔絲無根。兔絲非無根也,其根不屬也,伏苓是。慈石召鐵,或引之也。……聖人南面而立,以愛利民為心,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則精通乎民也。夫賊害於人,人亦然。今夫攻者,砥厲五兵,侈衣美食,發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樂,非或聞之也,神 者先告也。身在乎秦,所親愛在於齊,死而志氣不安,精或往來也。德也者,萬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陰之本也。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 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聖人形德乎己,而四方咸飭乎仁。
>
依據《易傳》的論述,《易經》的筮法正是以此種現象為其建立的基礎。《繫辭下》說︰"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意思是一些自然發生的變化、事象,從道理上看不相關,然而卻是另一些事件的徵兆或伴隨。所以,如果能夠了解它們之間的通報關係,則可由此知彼,彰往察來。《繫辭上》也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
天象指日月星辰、風雲雷雨,本為自然之象,卻能顯示人事的禍福吉凶。聖人力求找到其間的聯繫,從而由天象測人事。但天象現人事吉凶,顯然不屬因果範疇。榮格說得很對,《易經》作者關注的不是因果必然性,而是"同時性"。
>
類似的論述也見於其他一些中國古代文獻。如《中庸》寫道︰
>
至誠之道,可以前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著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
禎祥,指本有今無或本無今有的物象,為吉兆。妖孽,指怪異反常之物象,為禍兆。四體,指人們的手足四肢。《中庸》認為國家禍福將至,從時人的動作、儀態亦可事前察覺。《中庸》的這一段論述與《易傳》的思想是一致的。
>
《易傳》作者及眾多古代學人對這類並立而通應的現象,並沒有從"同步性""平行性",更沒有從上帝賦予"預定和諧"的角度去理解,而是用中國特有的"氣"概念加以說明。前引《呂氏春秋.精通篇》所舉相應各事,就都是以精氣往來溝通作解。而《易傳》則提出了"同氣相求"的理論,它說︰
>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文言 . 乾》)
>
《易傳》的這段話很重要,它指出氣類相同的事物會產生相動相求的運動。這顯然不是因果關係,而是另外的一種相應相通的作用。這種作用形成一種推展力,使各種事物向著自己的同類靠攏。所以,《易傳》又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繫辭上》)"方" 與"物"並稱,同指四面八方、各式各樣的事物。《易傳》認為一切事物類同則相聚,類異則相分。正如《管子 . 白心篇》說︰"同則相從,異則相距。"漢儒董仲舒也說︰"百物其去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故氣同則會,聲比則應,其驗然也……非有神,其數然也。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春秋繁露 . 同類相動》)
>
中國古代學人認為,事物之間相互通應的關係,由氣溝通,由氣推展,受一定客觀規律的支配,並非有什麼鬼神作崇。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古人所說的"氣",絕不同於西方科學和哲學所說的"實體"或"物質"。由於西方科學的強大影響,一說到"氣",人們就很容易很自然地想到空氣、水氣,進而想到原子、粒子,甚至物理場。其實,中國古代學術所說的"氣"完全不同於現代物理學有關物質形態的概念。根據中國古代文獻的論述,氣既是物理的存在,同時也是生命的存在、靈性的存在,而且能夠攜帶和表達各種各樣的訊息。無論物理的、生命的、社會的、心靈的,各類性質的訊息,無論意象的、抽象的,各種形態的訊息,都能透過"氣"來傳遞。總之,氣有可能連接各種類型各種等級的事物,並且具有全面的綜合的訊息功能,因而能夠透過氣的作用實現各種水準各種性質的同類事物的相互召引,相互感通。
>
"同氣相求""同類相動"這種運動形式實質也就是"感應"。《咸 . 彖》說︰"二氣感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咸封艮下兌上,艮為剛,兌為柔。這裡所說"二氣",指由艮兌二卦所代表的剛柔二氣。但即使陰陽剛柔相感,也必須以和諧同氣為前提,否則就不能相感。否卦坤下乾上,示天地陰陽在某些時境塞而不通,閉而不感。《易傳》所說的"感應",概括的內容很廣。天地萬物,只要氣類相同,則相感應。感應關係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一種形式。事物因氣類相同而發生感應,但由於事物自身的性質不同,感應之後所生的結果自然也就不同。天地感應則聚合,聚合而交通,交通而生萬物。聖人以自己的善良、和順、智慧之氣,將萬民心中潛藏本有的同類之氣感召出來,從而天下安泰。這也就是為什麼聖人"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的道理。感應雖然先感後應,但因為是同類相召,相互合作的關係,所以,不屬因果律範疇。榮格揭示的同時性現象,與《易傳》所說的感應關係相通,應該屬於感應關係之列。
>
在《易傳》的世界圖景中,沒有上帝的"預定和諧"。但是,《易傳》認為天地萬物為太極所生,以陰陽為本,宇宙從根本上是和諧統一的。"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乾 . 彖》)儘管萬物"各正性命",但是它們同由乾道予"正",因而能夠"保合太和",相互合作、相互映照,以各種模式,在各種水準上相互溝通。
>
既然在"同氣相求"的作用下,"天垂象,見吉凶","變化雲為,吉事有祥",那麼由此可以想像,世界萬物的每一次變動,人事的每一次升沉福禍,都必定會有許多與之具有等價意義的另一些事物相伴而生,如果把它們聯貫起來,則會織成一個變動著的可以相互映照、相互解說的"網路"世界。聖人正是受此啟發而"象之","則之",從而創造出八卦六十四卦和一套占筮的方法。《繫辭上》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可見,《易經》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辭就是一個與宇宙萬物生化具有等價意義的象徵性模型。
>
為了了解和預知事物的變化,固然可以去尋找和辨識那些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幾祥禎兆,但是既然能夠將萬物的複雜變化類比成六十四卦,如果再能夠透過誠靜的起卦過程將其激活,使它依照同氣相求的原理真的"運轉"起來,與現實變化相對應,從而實現"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那該多麼方便﹗
《易傳》認為這完全是可能的,創製《易經》的聖人正是這麼做的。《繫辭上》說︰
>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熟能與於此?
>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
有事問《易經》,則有問必答。注意︰"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這"如響"表明,之所以能夠如實回答所問,不是上帝或其他人格神的恩賜,是依據了"響之應聲"的道理,也就是"同氣相求""同類相動"的原理。《易經》這部書,就其本身是死的,無思無為,寂然不動。但是經問卦人借助起卦過程的感通,它就可以"通天下之故","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關鍵在起卦的過程要能夠感通,才能搖出與所問之事相對應的那一卦那一爻。
>
《易傳》解釋起卦為"感",將四十九根蓍草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 卦"(《繫辭上》)。這些動作都是"感"的過程。"感"的目的是為了借助"同氣相求",將可與所問事對照起來的卦爻找出來。所以,表面看起來,即以機械運 動、物理運動的觀點看,揲蓍是偶然、隨機的動作,但如果從"氣"的觀點看,起卦並非隨機,亦非"神啟",而是"同氣相求"的"感應"過程。關於這一過程, 《繫辭上》說︰"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思是,氣的作用無形跡可察,其速度之快無法計數,故稱其為"神"。可見,感和應雖分先後,但幾乎是同時的。
>
既然揲蓍是一個"感應"過程,因此,不是隨便什麼人,也不是在隨便什麼情況下都能起卦靈驗。問卦人能不能將提問的"意念"聯通自己的"潛意識",再透過"氣"感應揲蓍過程,透過揲蓍找到與所問事相符的卦爻,是需要一定嚴格條件的。
首先,問卦人要有強烈提問的願望和信心。從"其受命也如響"之"受命"可見,問者的意念很堅定。這一點榮格也注意到了。他說︰"要想定它一定會存在於某一現成的情境當中"。意念堅定,發"氣"才有力,"感"才能有"應"。
>
其次,問卦人心必須誠,揲蓍之時當屏除雜念。"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繫辭上》)"神物"謂蓍草和六十四卦,"齋戒"謂澄靜以顯湛然純一、肅然敬惕之心。只有這樣,才能"明其德夫",即貫通主客,明察來事。蒙卦卦辭說︰"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瀆則不告",不是因為得罪了神靈,而是不誠敬之"氣"為逆氣,會阻礙所問之事與所起之卦聯通。《中庸》也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至誠如神。"
>
第三,問卦人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在靜謐中,與相關人的心靈相通。"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神武而不殺者",指極智慧而又深以民之憂為憂的聖人,惟有這樣的人才能創造《易經》筮法,也才能靈驗地應用它們。
>
榮格深知,問卦是一種心靈(無意識)的溝通,所以關於問卦人的主觀條件,他同樣非常重視。他說︰
>
《易經》徹底主張自知,而達到自知的方法卻很可能百般受到誤用,所以個性浮躁、不夠成熟的人士,並不適合使用它,知識主義者與唯理主義者也不適宜。只有深思熟慮的人士才恰當,他們喜歡沈思他們所做的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物。但這樣的傾向不能和憂鬱症的胡思亂想混淆在一起。[1](第220-221頁)
>
《易經》的精神對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晝;對另外一個人,則微如晨光;對於第三者而言,也許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歡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對它如有排斥心理,則大可不必要從中尋求真理。[1](第229頁)
>
榮格實際上強調了"至誠"的重要。尤其應當注意的是,他提出"知識主義者與唯理主義者"不適宜占卦。這絲毫不意味《易經》的體系不屬於知識和理性,而是說,它完全屬於另一套知識和理性。同氣相求和由此產生的同時性現象,不屬於因果必然性系統,因此習慣於西方道統科學理性的人,不能理解占筮,從而會產生懷疑甚至排斥心理。而問卦所倚賴的正是心靈之氣的感應,如果以懷疑排斥的心理對待,發出的氣必定產生隔斷阻礙的作用,那還怎麼可能靈驗呢?
>
當眾多西方學人視《易經》為"咒語集"而根本否定其價值之時,榮格卻鄭重其事地宣佈,《易經》是偉大中國科學的"標準著作"。這當然是需要很大勇氣的,而且不僅在當時的歐洲,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也應當引起巨大震撼。
>
更為重要的是,他在肯定《易經》科學價值的同時,正確地指出了《易經》所代表的中國科學與西方科學的根本區別。他提到,《易經》"是地道的中國思惟模式的表現"[3](第145頁)。而正是思惟模式決定著人們認識世界的走向和旨趣,對認識層面的選擇和認識方法的制定產生重大影響,從而會形成不同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榮格明確指出,中國有自己的科學,與西方科學相比,它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科學。他說︰
>
幾年以前,當時的不列顛人類學會的會長問我,為什麼像中國這樣一個如此聰慧的民族卻沒有能發展出科學。我說,這肯定是一個錯覺。因為中國的確有一種"科學",其"標準著作"就是《易經》,只不過這種科學的原理就如許許多多的中國其他東西一樣,與我們的科學原理完全不同。[3](第143頁)
榮格的這一論斷是對"科學一元論"的重大衝擊和挑戰,而"科學一元論"的緊箍咒至今仍然緊箍著大多數人的頭腦。也許,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才有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因為,人們堅信,發源於古希臘,自歐洲文藝復興迅速發展起來的西方科學,是人類的唯一科學,一切科學活動都必須按西方道統的模式進行。正是因此,他們不承認中國道統衣冠文物中有科學,或只承認中國古代有技術,但沒有或缺乏科學思惟和科學精神,這也就是中國沒有產生出西方近代科學而終於落後的原因。
- Sep 13 Fri 2024 13:59
正宗象棋占卜
正宗象棋占卜
百事可問,心誠則靈!
要問事業、感情、家庭、財運、身體健康、生意,都可以問喔!
另有象棋占卜教學,結合易經64卦大衍占卦,快速上手,占卜不求人,一次學會三套棋卦占卜術。
有興趣的人歡迎報名試聽!
課程有以下三種:
1、正宗象棋占卜
2、易經象棋占卜
3、象棋大衍占卜
- Sep 13 Fri 2024 13:57
大衍之數,蓍草占卜
大衍之數,蓍草占卜,最正宗的易經占卜術!
最豐富完整的內容,快速掌握占卜技巧,學以致用,自利利人!
〔易經卜卦的原點:大衍之數揲卦法〕
殷商時預測吉凶以卜為主,到周時則以筮為主。
「卜」是以解讀甲骨文上燒裂之後的現象來斷吉凶;「筮」則要經過演算的過程,求出卦之後再依卦解吉凶。
但周時到底如何「筮」?
易繫辭上傳裡有這麼一段話: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大衍之數」是從宇宙萬有衍化規則與定律演繹而來,它是以道、象、數、術四個概念作為理論基礎,將宇宙萬物之生成變化,依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混沌→易(太極)→兩儀(陰陽)→四象→八卦順序進而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詮釋。
